這幾天,許多玩家都被一則震撼消息吸引——日本任天堂正式宣布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!這對於長年受到代理商限制、無法享受完整任天堂服務的台灣玩家來說,無疑是個值得期待的發展。大家紛紛猜測,未來是否能擺脫代理商的綁貨問題,享受更完整的遊戲生態系?
然而,當我們回顧任天堂過去在台灣的歷史,會發現這並非他們首次進軍台灣市場。事實上,任天堂在台灣曾有過一段相當曲折的經營歷程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,莫過於與「博優」以及傳奇人物「曾阿嬤」的恩怨糾葛。今天,我們就來回顧這段往事,了解任天堂當年為何選擇撤離台灣,最終又為何決定重返。
任天堂曾經離開過台灣嗎?
目前,台灣任天堂的業務主要由「香港商任天堂香港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」負責,因此台灣玩家購買 Switch 遊戲或 DLC,必須使用香港 eShop,並以港幣計價。部分玩家為了獲得更豐富的遊戲內容與優惠,甚至選擇跨區到日本或歐美市場消費。
然而,這次日本任天堂決定在台灣成立子公司,未來若台灣 eShop 正式上線,遊戲將能以新台幣計價,甚至可能享有專屬促銷活動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並不影響跨區購買的機制,任天堂從未限制玩家跨區消費,但支付方式與折扣優惠可能會有所不同。
有些媒體報導稱「日本任天堂首次在台灣設立公司」,但這其實並不準確。事實上,早在 1991 年 1 月,任天堂就曾在台灣設立「任天堂溥天股份有限公司」,專責產品發行與銷售。而這段歷史,則與「曾阿嬤」密不可分。
曾阿嬤與博優:從崛起到衰落
曾愛玉女士(外號「曾阿嬤」)早年從販售水貨起家,專門銷售任天堂的 GAME & WATCH 掌機,並因此與日本任天堂建立起合作關係。隨後,她創立了「博優」公司,成為任天堂在台灣市場的重要合作夥伴,負責產品銷售與售後服務。
當時,台灣市場的運作模式是由「任天堂溥天」負責產品進口與品牌營運,而博優則掌握通路鋪貨與市場銷售。這種合作模式穩定運行了數十年,成功讓台灣市場的任天堂產品生態系統發展成熟。
然而,2008 年 Wii 在全球爆紅,台灣市場的競爭格局也發生劇變。當時,博優雖然擁有豐富的電玩小賣店資源,但尚未進入家樂福、燦坤 3C、全國電子等大型零售通路。而此時,「展碁國際」看準了這個機會。
展碁當時已是台灣 3C 產品市場的重要玩家,擁有強大的大型通路資源。他們積極向日本任天堂爭取 Wii 的代理權,甚至以「Wii」這個商標作為談判籌碼,揚言若無法獲得代理權,就會對任天堂提告,阻止 Wii 在台灣上市。
這場商標戰最終促使日本任天堂做出決定:同意讓展碁代理 Wii,導致台灣市場出現「雙代理」的奇特局面。當時,玩家購買的 Wii 外箱上,可能貼有「博優」或「展碁」的標籤。
2011 年 3 月,日本任天堂總公司正式發出存證信函,終止與博優的合作關係。博優不甘心,於是向法院提告,要求恢復獨家代理權並求償 7 億元。然而,由於雙方並未簽署獨家代理合約,最終博優敗訴,正式退出台灣市場。
任天堂撤出台灣,交由香港掌控
博優退出後,任天堂將台灣市場交由展碁負責銷售業務,而自己則專注於產品開發。2014 年,任天堂更進一步解散了「任天堂溥天股份有限公司」,將台灣市場完全併入「香港任天堂」,由香港公司統籌台港澳三地的業務。
這一決策,對台灣玩家影響深遠。例如,3DS 掌機時代,任天堂曾推出「台灣專用機」,但遊戲數量僅 68 款,遠遠少於日本地區的 1349 款,且台版 3DS 無法使用 eShop,讓玩家購買遊戲變得極為不便。
台灣任天堂成立,能否翻轉現狀?
2025 年 4 月 1 日,日本任天堂將正式成立「台灣任天堂股份有限公司」,這是否意味著台灣市場將迎來全面改革?未來的 Switch 2 是否能同步上市,不再受到代理商的干擾?
我的看法是:短期內仍需觀察。雖然台灣任天堂成立後,行銷與銷售策略有望更符合本地需求,但市場關鍵仍掌握在通路商手中。因此,即便有台灣子公司,展碁仍可能繼續負責主要銷售業務,而台任則專注於產品在地化、市場分析、中文化與本地 eShop 的運營。
至於 Switch 2 是否能同步上市,仍需觀察。不過可以確定的是,未來任天堂在台灣的行銷資源勢必會加強。例如,在 2025 台北電玩展上,任天堂已是最大攤位,甚至有傳聞指出,他們已租下 7 月的台北花博場地,可能舉辦 Switch 2 體驗活動。
種種跡象顯示,任天堂正逐步強化對台灣市場的經營。台灣玩家能否真正迎來「官方直營」的便利與優惠,還有待時間驗證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這場任天堂與台灣市場的拉鋸戰,終於迎來新的一章——我們拭目以待!
留言